在国际高中学习的学生,接受与英国本土中学生同步的课程设置,毕业后也享受与英国本校学生同等的申请英美加澳等国大学权利,只是我们还关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
从2009年3月31日开始,深圳商报连续刊载了“关注深圳国际高中系列报道”,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办学成就。本篇为该系列报道的第二篇。查看所有报道请点击这里。
2005届30名毕业生全部入读世界知名大学,2006年全部28名毕业生入读世界知名大学,2007年,全部74名毕业生入读世界知名大学,2008届毕业生共133名,也全部入读国外大学,相当一部分人入读了国际著名学府。面对这些耀眼的成绩,深圳首家国际高中——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执行院长朱源说,自己任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班主任20多年积淀下来的经验,在深圳以另一种方式开花结果了。
本报记者 赵 川
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执行院长朱源说,从中科大到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自己一直同相近年龄段的青少年打交道,对他们的特点甚为了解。在教学管理中,也会将20年少年班的教学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现在的教学管理中。
他说,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之所以引入英国的高中教育体制alevel课程,是充分考虑到该课程与中国传统教学较为接近,中国学生易于接受。此外,alevel课程,全球160个国家的正规大学均采用,有利学生未来的发展。
为何短时间就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功?朱源认为主要基于如下方面:
其一,严把学生“入口”关。从首期开始就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点。如2003年学生报名时,计划招收200人,报名人数有七八百人,经过考试后,发现很多学生对国际高中有误解,以为是上贵族学校,有足够的财力就行。为保证质量,果断减招,结果三个年级只招收了103人。
其次,把好教师“进门”关。学院在《泰晤士报》上刊登教师招聘广告,录用的全部是具备alevel教师证的老师。现在,学院有来自八个国家的外籍老师36名。被誉为“外教联合国”。此外,一批“海归”和内地重点中学的年轻老师加盟令学校如虎添翼。
其三,狠抓校风。朱院长举例说,曾经有三名低年级在校生染上不良习气,抽烟、喝酒影响了学院校风。学院将这三名学生劝离,学院因此损失近80万元的学费,但学院在所不惜。
其四,取长补短,规范教学管理。国际高中开设的十多个学科,除中文和体育外,教学管理岗位和各学科组长全部由资深外教担任。学校编制“五大管理手册”以及推行“五学模式”,将学院完全纳入规范化管理。
记者采访获悉,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一样,在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学校从来不为学生排名次,而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朱院长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院应该培养不同的人,所有学生用一个标准并不适当。”他说,在国际高中学习的学生,接受与英国本土中学生同步的课程设置,毕业后也享受与英国本校学生同等的申请英美加澳等国大学权利,只是我们还关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目的让学生扎下中国根,为塑造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