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在英国意味着与本土学生同场竞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让很多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表达大打折扣。
从2009年3月31日开始,深圳商报连续刊载了关注深圳国际高中系列报道”,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办学成就。本篇为该系列报道的第六篇。查看所有报道请点击这里。
张轶是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2009届的高中毕业生,这位男生延续了一个高中宿舍的传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2007届毕业生江鑫,到2008届毕业生侯兆旭和程思,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309宿舍三年以来,收获了4份剑桥大学录取通知。抛开那些“八卦”的传闻,张轶谈起了远赴英伦,参加剑桥面试的经历。
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2009届毕业生中获得剑桥和牛津大学面试资格的超过50人,然而最终录取的名额只能是“个位数”,因此准备好一场面试一点都不比应付一场大考简单。和绝大多数毕业生不一样,张轶并没有选择在北京或上海参加剑桥大学在中国境内的面试,而是直接报名参加剑桥大学本部的面试。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在英国意味着与本土学生同场竞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让很多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表达大打折扣。
张轶的从校友录上找到了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在剑桥就读的往届毕业生,希望通过他们能够联系到圣约翰学院的华人学生。不久,去年入读剑桥的校友李盼云为张轶提供很重要的线索,请一位在英国出生的华裔学生当向导,给了他很多建议,这让张轶面试前的准备工作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在剑桥大学的面试通知函上,张轶找到了面试官的名字。通过互联网,把面试官的专业和背景作了全面的了解。精心之后,张轶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只身一人来到剑桥大学。
按照张轶的安排,面试前的四天任务是熟悉考场环境,然而刚刚踏入英国,来到心仪的剑桥,张轶还是有点忐忑不安,英语口语成了很棘手的问题。毕竟是第一次在非母语环境生活,同时还要完成如此艰巨的面试任务。张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叫上一辆出租车,在剑桥周边兜兜圈子。一路上和司机“神侃”,这个司机做梦都没想到成了一位中国学生的入门导游。下车前张轶记下了这个司机的手机号。随后的四天,该司机总能接到张轶的电话,这辆往返于剑桥大学和酒店的出租车成了张轶的移动教室。面试的当天,张轶穿上了正装,再次坐上那辆熟悉的出租车。司机才知道这是一位来剑桥参加面试的学生。他对张轶说:“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你和他们很像,你的面试一定能通过。”张轶用微笑来谢谢这位“老朋友”的鼓励。
剑桥大学的面试被安排在一个下午,分为三场:第一场是开放性问题,主考官角色类似于中国的招生办老师,不涉及任何专业。第二场和第三场面试最为关键,针对纯数学和统计,张轶先前的准备发挥了作用,第二场的主考官有美国教育背景,张轶在面试的过程中主动问了很多关于美国和英国教育差异的问题。主考官非常乐意,做了详细的回答。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要不是后面的面试者提醒,这个超时二十多分钟的面试应该还不会结束。走出主考官的办公室,张轶已经卸下包袱。信心十足的他很顺利地完成了第三场统计方面的面试。
完成面试后,张轶回到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又成为一个普通的高中学生。2009年1月张轶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留学指导中心的老师评述道:“过去几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剑桥大学在中国举办的面试,成功几率相对较高。只有少数学生敢于直接到英国参加面试。张轶的例子再次让我们看到这些高中生的潜力。他的面试经历值得更多同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