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网站2021年1月27日讯】在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以及千千万万个留学生都开启了自己的求职路。我打算两手准备,一边申请了美国这边的OPT(学生身份工作权力),开始找人networking并着手申请美国这边的工作;一边加了一些国内的求职群,关注着国内各大企业的秋招流程。
美国这边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每个公司可能有不同的申请时间线,其中有许多岗位都是rolling basis(滚动招聘)的。也就是说,全年每个月都会随时放出空缺的岗位,应届生也可以随时开始申请。当公司认为某个岗位招到合适的人了,这个岗位的申请渠道也就关闭了。
在我的了解下,国内的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会略有不同。首先,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厂,对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卡的很死。举个例子,就拿我刚刚经历过的2020校招来说,只有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份毕业的同学才能符合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只有符合了这个身份之后,你才能参加国内的校招(校园招聘),否则你只能参加社招(社会招聘)。
参加校招的好处就是你只用跟其他应届生竞争,相比而言社招你就得跟其他有工作经验的人一起竞争一个岗位了。校招更细分为秋招和春招。秋招通常在8、9月开始,10、11月是面试高峰期,不过这几年网申也有不断提前的趋势,秋招,已然变成“夏招”。春招一般在第二年3、4月,比起秋招,春招持续的时间更短,节奏更快,但相对的竞争人数较少。因为我开始申请的时间是8月底9月初,也就是属于秋招的范畴。
国内的工作机会我考虑的都是一些在深圳有office的互联网大厂。我陆陆续续递交了华为,百度,腾讯,阿里,以及字节跳动的岗位申请。这些企业的校招递完简历一般都会有一轮笔试,也就是大家统称的行测。里面的题目也五花八门,大多是考察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岗位对应的一些业务能力。
举例来说,我申请的阿里的数据工程师,笔试的题目是两道编程算法题。申请的腾讯的管培生,笔试的题目则大多是图形找规律以及数字组填空等等。第二类的这些题目,统称行测,对我的挑战其实挺大的。因为在美国的申请工作中很少接触到类似的笔试题目,很多题型第一次见到时完全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下手。后面我有听说国内的同学一般会提前几个月开始准备笔试,大量刷题,增加得到面试的机会。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准备,我这次秋招笔试方面的通过率也不是很高,最终只拿到了百度以及字节跳动的面试机会。
百度的第一轮面试是国内盛行的群体面试,统称群面。这对我来说也是个新鲜玩意儿,在美国从来没见过。面试形式是在线视频面试,跟我一起面的有四个国内大学的应届生。HR在面试过程中问了许多在我看来很奇特的问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是‘你会如何给张飞推荐剃须刀?’。面试完后我的感觉非常良好,然而HR却再也没有给我答复。
字节跳动的面试则经历了四轮,前三轮是业务能力面试,面试官分别是部门同事,直属上司,以及部门总管。最后一轮是HR面试。每一轮都是线上1对1,时间大概30分钟,一般面完一轮过个两三天就会通知你是否进入下一轮。整个过程也比较顺利,我从收到第一轮面试通知到最后收到offer一共大概过了三个礼拜,字节的效率还是不错的。字节的这一个offer也标志着我第一次体验国内招聘季的圆满结束。现在回想总结一下,我认为如果我能抽出时间提前一个月刷刷行测题目,大致的摸一摸各个题型的思路,笔试的通过率应该会更高一些。可惜校招一辈子也就这一次,没有下次改进的机会,只好写出来把经验分享给大家了。
(文、图/刘思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