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交流书院
报名热线
招生简章
本页位置:首页 >> 毕业生说 >> 2022画册
董怀瑜: 在哈佛学教育科技的几点感悟
2022年01月20日

 2022大学与职业发展篇

 

 

董怀瑜Joey

深国交2016届毕业生,本科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哈佛大学教育科技硕士毕业,Equip从事教学设计工作

  

在哈佛学教育科技的几点感悟   

转眼间就在疫情中开始了在美国的第六个年头。2021是十分充实的一年,上课,实习,搬家,毕业,入职。从哈佛毕业以后,我就开始在Equip(一家医疗科技初创公司)从事教学设计的工作。

 

因为本科的艺术背景,我在开始读研的时候虽然对教育科技很有热情,但理解不深。在哈佛读教育科技(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硕士的一年,是我高速成长的一年。下面跟大家分享我这一年中的几点感悟。

 

1.     大学毕业后,不断提升自我是很有必要的。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教育在本科/研究生/博士之后就基本止步了。然而,高等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得到毕业后第一类工作,但第一类工作之后的路还有很长。根据哈佛教育学院教授Chris Dede的研究,过去的人可以一辈子只专注于1类工作,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未来的我们一辈子可能需要参与5-7种不同领域的工作(比如今天的软件工程师也许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老师,今天的老师有一天可能会从事一个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

 

在两年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育科技设计师。只有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各种平台(比如Coursera, Udemy, 网易公开课)的网课对于提升自我都是方便的好选择。比如我个人就体验了LinkedIn Learning上的一些网课,感觉对自己的技能提升很有帮助。

 

疫情中的哈佛校园

 

2.     选课前分析自己的技能空缺

 硕士比本科时间短很多。为了充分用好这硕士的时间,我在项目前评估了自己的技能空缺,再有的放矢地选课。这里非常推荐大家在就读硕士或者本科的最后一年之前分析一下自身的技能,自己毕业想从事的工作要求的技能,再根据技能空缺来选课。比如我发现自己本科缺少跟教育科技产品相关的经历,就选择了Innovations by Design, 这门课后来也成为了我在哈佛最喜欢的课之一。 这门课着重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整节课的主题是成立一个创新小组,发现问题,创造一个对应的教育科技产品,推进用户研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再向公众有效介绍自己的产品。

John Harvard雕像 

这节课让我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对教育产品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还发现自己想参加更多的教育研究项目,就决定选择Formative Evalu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这节课强调学术界和业界的联系,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研究技能分析业界的教育科技产品。在这节课中,我的研究小组有幸跟谷歌合作,一起分析了谷歌的Code Next教育项目。

 

由于提前进行了技能分析,在哈佛的每一节课都让我感到既有趣,又对自己转行就业有帮助。另外我认为大家选课时可以多跳出舒适圈,尝试自己感兴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除非是准备直接读博,不然GPA其实不是很重要。比如我当时还选了一门自己很不熟悉的哈佛商学院课程。虽然最后分数不高,但却让我体验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这里也要感谢国交丰富的课程,让我A年级时可以同时学习音乐,化学,美术这几门截然不同的课程,有机会培养跨领域思考的能力。

 

3.     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毕业入职以后,我发现工作生活平衡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每个人对空闲时间的看法都很不一样。有的人996也能感到很开心,还有的人下班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才会感到满足。我就属于后者。下班后的空闲时间让我有机会跟家人朋友见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休息休息放松身心。在本科学艺术期间,我还发现自己在空闲时间更容易有灵感创作。这里建议国交的学弟学妹选课之前可以考虑一下工作生活平衡的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是选越多越难的课越好。选择适量的,难度适中的课可能反而能让自己不被压力压垮,有空闲时间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上。

毕业时给教授在网上准备了一个惊喜  

经过在国外留学的这几年,我觉得校友网络也许是上学得到的最珍贵的宝藏。每次我在领英上向不认识的校友咨询他们公司的情况,校友们都会很热心地跟我视频介绍,内推工作等等。与此同时,跟学弟学妹交流,帮助大家找到合适的学校也让我感到很开心。 国交遍布各地的校友网络让我很是感激。每次在朋友圈里看到国交同学在各领域的发展,我都会深受鼓舞。每到一个新城市,我都会马上看看附近有没有国交校友可以认识。见到国交校友总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 

SCIE声明:本网站上的文章为SCIE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和转载!
Copyright (c) Since 2003 深圳国际交流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声明:学生在校活动的照片有可能在网站或其他媒介出现,若有异议请与校方联系。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安托山六路3号深圳国际交流书院 邮编:518043
联系电话:0755-83495014 / 0755-83495015 / 0755-83495024 / 0755-83495025
粤ICP备16068108号工信部备案查询http://beian.miit.gov.cn
办学许可证 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 CIE授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