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钟琬淇 Selina
■ 深国交2022届毕业生
■ 就读院校:英国伦敦政经学院
01/
我和国交
国交年长我一岁,我们结缘于2018年夏天。迎着微风,伴着花香,我满怀向往第一次踏进了这个校园。那时校区还坐落在水围村,一个满载风土人情的地方。一年后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正式开始了我的高中四年。
国交的生活绝不会和“枯燥无味”挂钩。在万圣节,我们换上自己喜欢的装扮,游走在各个摊位之间,合照、去鬼屋。圣诞节前,早早的就会有圣诞树和圣诞老人摆在排球场前,让我们自由地合照,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Fashion show也是我最爱的活动之一。20年我作为模特参与了整个过程,包括定点走位、专业的点评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在来国交前从未想过能接触的,我更是在过程中挖掘了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传统senior week。无论是喊楼、超人舞还是泼水,我们总是在快乐中告别每一届学长学姐。一想到今年轮到我们跟学校告别了,便会有无尽的感慨。
我和老师们
我一直觉得自己多少带点社牛在身上,在学校也能随便跟老师唠上半小时的嗑。比起上课的时候躲在最后一排,我更愿意坐到第一排跟老师互动。或许也是这样的经历才让我不仅仅从课本上,但更多的是从理解和讨论中学习。
给Rachel过生日
Rachel是一个很有耐心,酷爱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地理老师。她对大纲的掌握很细致,每一堂课都会认真地备课、准备ppt。同时,她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针对我们的弱点会进行专项的练习,让我受益匪浅。她生日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场惊喜生日会,提前给她订了蛋糕。在A1结束时,我们还全员参与做了一份告别礼物,带有我们每个人的头像、想对她说的话和我们的大合照。

梁老师(左图)是一个幽默感十足的语文老师,我们经常开玩笑喊他纯哥。很多单调的知识他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传输。直到A年级我们还时常会在五楼偶遇的时候聊上几句。
David(右图)是一个跟学生打成一片同时也最注重我们感受的英语老师。如果有人在上课的时候睡着,他不会立刻叫醒批评,而是把ta的书包、文具藏在教室的角落里,看全班哄堂大笑。同时,他对待我们的课业也非常认真,通常短短一两天就可以把我们交的练习改出来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直到现在我还是非常感谢他对我的教导。
03/
申请的漫漫长路
●令人头疼的文书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太关注时事的人,这也导致我意识到要开始写文书的时候脑袋一片空白。尽管我可能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能力,我并没有一个长期关注并值得在文书里探讨的话题。
我的升学指导老师Hamish在这方面帮助了我很多,包括引导我提出一些已经存在但是没有想到加到文书里的一些想法,帮助我扩充underdeveloped的观点。同时我开始主动对我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度的搜索,包括搜索并精读一些学术周刊和论文。
头脑风暴阶段有多美好实际写起来就有多心酸,特别是UCAS要求控制在4000字符内。在这短短的37行内我需要突出我的学术能力和对这个专业的热情。修修改改了两三个月,到最终稿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句话是跟初稿一样的。即使很难熬,我仍然觉得这过程不仅是向大学展现了我的能力,更是帮自己看清楚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Senior Week打水仗
●我的大喜大悲
虽然我早早就提交了,我的track却一直没有动静。十一月中旬我收到了剑桥的面试邀请,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定心丸——我相信这是对我背景和文书的认可。然而,在收到拒信之前,我仍旧没有收到一封offer。可以说我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一度又被摧毁了。
第一封offer在三月份才姗姗来迟,总算让我的英本申请有了一点起色。可是我没想到在这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就当我做好了被LSE拒的心理准备时,offer突然从天而降。或许意料之外的惊喜才能带来最大程度的兴奋感。

04/
一些值得参考的感悟
我曾经一度因为拒信而堕入情绪低谷。这不仅导致我进入内耗的循环,甚至因为我的负面情绪蔓延,一度影响到了身边最亲近的人。最后反省的时候我才发现,大学的录取决定或许受许多因素影响,即便收到了拒信,也不代表自己不够优秀。有时候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不如一开始就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破防的次数越少,越不容易影响除了申请之外的生活和学习。适当放松和调整心态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人文学科其实很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探索。平时定期读读《经济学人》、《国家地理》等学术周刊并且做读书笔记、找老师讨论,到了写文书、面试的时候一定可以派上用场。
在国交的每一天、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珍惜的。不妨在毕业前多逛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跟遇见的老师朋友多唠唠嗑,把他们都留在记忆最深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