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交流书院
报名热线
招生简章
本页位置:首页 >> 新闻
暑期游学|请给我一杯滚烫的大梦敦煌
2023年08月16日
 
 
回忆几周前结束的研学时,我一定会想起六月十六日的那天凌晨:去往机场的车在雷鸣和骤雨中穿梭,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趟旅程会在我心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我此前从未踏足过中国的西北地区,对它的了解也仅止于书上的寥寥数语,于是几天的旅程都与未知的期盼和喜悦相伴。当天落地后参观的甘肃省博物馆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气息,不同时代的奇珍异宝尽收眼底,更有声名远扬的“马踏飞燕”:骏马风驰电掣的神情栩栩如生,真好似就这般奔跑了千年



 

次日,我们坐上了具有时代感的绿皮火车前往张掖。到达马蹄寺之际,天空心有灵犀般飘起绵绵细雨,为这寻访天马之旅增添了些许禅意。在烟绕雨洗的葱茏间徒步一番,我们便得以瞻仰传闻中北寺的风采。整座建筑依崖而建,内部的阶梯比预想中还要陡峭狭窄许多,以至于要手脚并用方能爬上,不禁引人思考和赞叹,古时人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神工天巧般的伟业。

寺内诸多小窟沿长廊排开,黄铜浇筑的佛像眉眼低阖,宁静地注视着这片遍历沧桑的土地;佛祖身畔千佛环绕,佛身虽小却情态各异,若昔日讲经盛景重现眼前。然而不过一壁之隔,走廊上却满是旧日人们刻下的“到此一游”印记,似狰狞伤疤遍布满墙,令人触目惊心之余更觉悲凉惋惜。

 

一眼丹霞,天下群山无色。”似九天落下的锦织罗绮为广袤无垠的大地染上琦色灵彩,登上高处,重岩叠嶂一眼望不到边际,只见满目赤色火浪奔涌而来。变换角度,时而张扬锐利如锋刃出鞘;时而圆润起伏似砗磲吐珠;时而又磅礴壮阔如万佛朝宗……万般奇景皆汇与一体,当真是自然鬼斧神工之作。

 

“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威楼万堞低”,威严的嘉峪关无愧于它“天下第一雄关”之名:城墙上此起彼伏的朱阁遥望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脉;厚重的石墙宛若一条绵延的巨龙身躯,沉默地盘桓在曾经的边关,似乎六百年后仍在守望着明朝时那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岁月

 

尽管声名稍逊,榆林窟壁画中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依然令人神往。经变题材的壁画,若要通俗地表达,便是将晦涩难懂的佛经内容绘成图画,以便让广大不识字的普通信徒们也得以明晓佛经内涵,而诸多洞窟中又以二十五窟“观无量寿经变图”最为令我难忘。

画师用人们能想到的最为荼蘼华丽的方式展现了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端坐于正中金刚宝座上,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四周对称地环绕着神态各异的供养菩萨。整幅画面饰金鎏彩,映衬着殿前平台上乐师舞者正轻歌曼舞,一旁妙音鸟迦陵频伽亦栩栩如生,仿佛正应着曲调合奏;殿后楼阁重檐叠帐、花砖贴壁、廊腰缦回……壁画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无比精妙细腻,不仅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古人智慧与想象力的结晶。

 

尽管阳关的城体已然与昔日汉唐的辉煌一同逝去,唯余一座烽火台孤独而倔强地伫立,踏上这片土地时仍觉感慨万千。顶着灼灼日光自遗迹向远方眺望,茫茫大漠渺渺天,看似平静的沙海之下又埋葬着多少旅人的枯骨与梦想?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刻这句诗在我心中又有了新的意义。

余秋雨先生曾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而莫高窟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杰作当属第四十五窟。与诸多因清朝重塑而失去神采的塑像不同,这一窟的塑像皆保留了千年前盛唐时的模样:佛祖眉目祥和,光华环身;菩萨身段微倾,笑意盈盈;二天王脚踩小鬼,髭发飞扬……仿佛整个世界的色彩都自这一方幽暗的小天地中蓬勃而出,千年前古人奔涌的思维凝聚成佛像千年不腐的笑颜,使人的心也不由自主随它们的呼吸和脉搏跳动。



晚风骤起,夹着细沙打在脸上。远处莫高窟标志性的九层塔,朱红的楼阁已然在风沙的侵蚀下显现出了内里褐色斑驳的木纹,先前所见的一切皆浮现在眼前:窟内大片的剥落、菩萨缺失了手指的塑像、供养人们因氧化而漆黑的面庞……我们能用什么来留住它们呢?再绮丽生动的色彩也会被光和风侵蚀褪色;这朵无与伦比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也终将谢落尘沙之中……我只能告诉自己,那就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记住这一切,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故事吧。纵使此般盛景再不可追,他们也会在人们的记忆里得到永生。



西北的天色暗的很晚,于是时间便趁着大家不注意悄悄流逝。来不及沉浸在思绪之中,我们便踏上了前往鸣沙山的旅途。从未见过沙漠的我初次踏上这片沙原有些滑稽,但很快便自认适应,甚至自信地接受了同伴“不走梯子,直接从陡坡爬上去”的建议。起初的半程还算得上轻松,但到后程便越来越陡,只能像老人家似的亦步亦趋地跟在朋友身后。幸好经历一番波折,大家总算是都到达了山顶。
 
 
不负众望,山顶的景色的确是极好的。俯瞰的角度刚好足够将下方澄明如镜的月牙泉和伫立一旁的楼阁尽收眼底。时间仿佛在此停驻,不知何时,身畔忽有音乐响起。渐渐地,散落的歌声汇成了完整的乐章。远方绵延沙丘之上星月相映,流泻下一丝绸缎般的银光,在山顶呼啸的风中,我们就这样在悠扬的合唱里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夜晚。意犹未尽地下山时,一回头便望见了方才所在的沙山之上,星星点点的闪光灯构成了独特的景致。美景与耳边悠远的驼铃声抚慰了欢乐时光结束后孤寂的心,虽然遗憾地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落日,但今天最美好的光景似乎已经在心中了。
 
 
 
不知不觉间,归期已然临近,但大家的欢笑并未因此而减少半分。观看令人赞叹的敦煌主题球幕电影,就仿佛正置身于那传说中的“千年佛宫”之中;聆听研究院宋老师的精彩讲座,也让敦煌的文化和艺术在我们心中更为弥足珍贵。进入沙漠以后,先前被反复提起的沙漠晚宴以及同学们的演出便更加令人期待。天边明光隐入夜色,桌上摆放着各色佳肴,风中烛火闪烁着温暖的光。同学们的歌声也为这微凉的大漠之夜更添几分真情与欢乐。
 
随着大家的脚步一同围坐在尚未点燃的篝火边,银河深处闪烁的微光是我们唯一的照明方式。篝火燃起的一瞬,漆黑的世界也被就此照亮。大家纷纷点燃手中的烟花棒,璀璨的焰火似流星掀起一阵如纱般的烟雾,使得炽热的空气中也满溢着无忧的笑语。就这样,在这温暖而盛大的篝火晚会中,我们迎来了这一天的落幕。

 
 
尽管已是我们在敦煌的最后一天,丰富而有趣的活动依然与我们相伴。有了老师的“宽限”让我们得以晚些起床,早晨前往防风固沙的跋涉似乎也显得没那么令人疲惫。有些意外地,沙漠之中修筑的道路十分平坦开阔,不过顶着灼目的艳阳,不免也会感到有些口干舌燥。一辆三轮车自后方驶来,卷起一阵沙砾烟尘,不禁让人忆起昔日的那些行者:没有平坦的道路;也没有先进的载具,他们便是那样单靠双脚与一根竹杖跋涉千里之路的吗?
 
到达目的地后的扎草方格体验十分新奇,尽管起初信心满满,这项工作却不如想象中的简单:我们需要同时对付飞舞的干草和沉重的铁锹,与此同时还要精准地将半截干草露在外面才能算得上成功。忙碌的间隙中,为了活跃气氛,老师便提议让我们玩时下流行的海龟汤游戏。虽然主打的是惊悚氛围,在明媚的阳光下也别有一番趣味:为了找到真相苦思冥想;因为某个答案惊叹连连;由于解开谜题恍然大悟,又或因某句话语而忍俊不禁……美好画面镌刻心间,点缀了遥远的归路
 
 
 
转瞬便到了最后的下午,新颖的自制颜料与泥胚画体验是旅程最好的谢幕。散发着微微光泽的矿石与洁白的研钵相映成趣,《石雅》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青金石研磨成粉后与水相融呈现华美而纯净的蓝,而在其中加上胶水再绘于泥胚之上,便是属于自己的一副独特而又极具风味的画。细心地将自己的画装于礼盒之中,我们终于要与敦煌告别了。等候飞机之际,窗外忽而飘起漫天黄沙,自窗户纷纷扬扬飞入候机厅,宛若一场大雪,像是在挽留,又像是在与我们告别。只可惜万事终有谢时,我们也终是踏上了归家的旅程。
 
在飞机的播报声中醒来,不知不觉便已经回到了深圳。点上一杯「滚烫的热饮」,回学校的大巴在晴空下行驶,为这趟开头不算完美的旅程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感谢中文组组织的研学活动,感谢研学团和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带我们领略了这样一趟美好的研学旅行,也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们一路相随,愿这次旅行可以在大家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  同学们的感想和体验
 
程鹏阳:

感谢这次游学,我对敦煌和汉文化的认识和喜爱程程度彻底转变了。以前对东亚和汉文化望而却步,顾虑着像方向啊,坚持啊,国际系统啊这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其实都无所谓,因为真心喜爱敦煌已经足够了,只要看见敦煌, 就一定会明白它的魅力,并喜欢上敦煌的。感谢来自语言组的老师们,敦煌研究所的的老师们,你们的付出和努力让这次游学完美到不敢想象,幸苦了!
 

宗唯诚:

我宣布----没有去过敦煌的人人生都是有遗憾的!!!!

这次敦煌之行毫无悬念地登上了我此生所有旅行第一的宝座,大小小的国家从小到大我已经去过十五个了,如若让我再选择其中一个地方再去旅游,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敦煌。
 

吴瑞贤:

西北的壁窟见证了这片黄沙上的一切,其五彩斑斓的颜色也成为了历史的沉淀。倍感荣幸可以在莫高窟亲眼所见唐朝的繁盛,佛教的传承以及历史的温度。
 

蓝海珊:

这趟旅程做了很多自己以前想都不会想的事情,开心的瞬间有好多好多。在敦煌机场一大群人围在一起玩海龟汤,在鸣沙山自己开路爬到沙坡顶端,合唱了love story 结果刮大风还吃了一嘴沙……

如果可以,我希望属于这一段旅程的记忆永远不要褪色、不要过期。“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创造这种难忘的回忆的时候总是不自知的。等我翻看照片、翻看视频,我就完全忘记我那天说了多少次“好累啊”,只记得烟花绽放开的那个瞬间,所有人抬起了头,以及冷烟花发出的滋滋声。
 

一位为了写作的探寻者:

在见证了璀璨的敦煌艺术后,我深刻地意识到我国古代的文化是多么绚丽,多么珍贵。莫高窟能经历时间的洗礼,仍然保存得如此完好,靠的就是历朝历代的保护,修复和重建。我坚信这种伟大的艺术应该被好好珍惜。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快乐的一次旅行,衷心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还能于故地再会,farewell。
 
 
撰稿人:江咏萱

审稿人:邓力瑞、管廷旺

摄影供图:
江咏萱、吴瑞贤、胡旭初、方晨霖等诸同学
王佳勉、付润丰、管廷旺
向丽君(敦煌研究院)
靳晖(敦煌研究院)
参与研学的各位SCIE同学

排版:江咏萱、管廷旺

特别鸣谢:
SCIE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诸位同学和老师
敦煌研究院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
SCIE声明:本网站上的文章为SCIE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和转载!
Copyright (c) Since 2003 深圳国际交流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声明:学生在校活动的照片有可能在网站或其他媒介出现,若有异议请与校方联系。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安托山六路3号深圳国际交流书院 邮编:518043
联系电话:0755-83495014 / 0755-83495015 / 0755-83495024 / 0755-83495025
粤ICP备16068108号工信部备案查询http://beian.miit.gov.cn
办学许可证 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 CIE授权书